这份成绩得益于一批优秀环保项目,归功于一批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创新进取、真抓实干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值此“十二五”和“十三五”更替之际,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评选出29个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145名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和30项“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优秀项目”,并遴选出上海市环保标兵集体5个、上海市环保标兵个人10名,在第45个世界环境日暨第2个中国环境日予以公布。
他们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上海城市建设的生态理念和坚实脚步!他们挥舞着环保先进旗帜,引领上海的绿色发展。当前生态宜居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环境优先已上升到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绿色发展已融入上海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血液,作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市民,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见贤思齐,搏击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浪尖潮头,以百舸争流的气势绘就美丽上海的宏伟蓝图。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追本溯源力推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环境恶化,既不是短时形成的,也不是个别因素造成的。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理念,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治根治本。
在去年上海两会上,群众希望改善身边环境的呼声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回应“难题必须面对,越难越要解决”。市委、市政府以合庆镇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发出“动员令”,确定全市9个区11个地块作为2015年治理对象,总面积6700亩,涉及企业1300多家。
曾经的“都市黑村庄”华漕镇许浦村,环境恶劣,河道黑臭。闵行区发扬钉钉子精神,仅用51天就完成了57.2万平方米环境整治,创造了本市“城中村”环境整治的“许浦速度”。昔日“刮东风闻焦味、刮南风闻臭味、刮北风闻酸味、刮西风闻烟味”的青东农场二号厂区,集聚着大量老、小、散型排污企业,青浦区以法律作武器,半年时间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奉贤区推进区域整体转型,倒逼牧场退养、农田复耕,拆除了污水横流的庄行镇华欣牧场,附近的居民拍手称快:“臭味没了,苍蝇少了,门窗终于可以随便开了!”。纳入金山地区2015年度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清单的132个项目,当年完成130项,完成率达98.5%……《啃下“练塘镇198地块”硬骨头》、《南翔镇加快推进新裕村生态整治》、《月浦镇推进生态整治转型发展出成效》、《崇明县东风西沙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媒体的一个个大字标题,足以反映11个地块综合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在闵行区华漕镇许浦村召开现场会,市委主要领导指出,开展“五违四必”综合治理,既有利于环境治理,又有利于人口调控、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举多得、意义重大。
2016年本市又安排了“17 x”个区域,所谓“17”就是17个重点区域,15个区县各明确了1个重点区域,浦东新区明确了2个重点区域,市区联手、调动各方力量一起加强综合治理。所谓“x”就是各区还要找一些面积相对比较小的区域作为区一级的重点整治区域,一起参与整治,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加快改善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治理篇
打响空气质量攻坚战
今年前5个月,上海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70.4%,较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上海pm2.5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7%;pm10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5.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5%;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4%。上海的大气质量正在改善,这是上海不懈努力和持续投入取得的成效。
去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特意问询“蓝天指数”,并指出:“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随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上海大气环境治理开始聚焦一批难啃的“硬骨头”。中小燃煤锅炉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但全市中小燃煤锅炉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清洁能源替代任务繁重。“十二五”期间,在上海市环保局指导和督促下,各部门联手协作,一方面大力推进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另一方面采用补贴政策引导、违法锅炉整顿等措施促使企业加快进度。到2015年底,5500余台中小燃煤锅炉或改用清洁能源或调整关停,实现了“全面淘汰”的目标;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自“大气十条”启动以来,全市推进工业企业的vocs治理工作,已有近100家重点企业完成了治理;以机动车为主的流动源对上海大气pm2.5污染贡献率达到了30.5%,“十二五”期间,上海新车提前实施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累计淘汰黄标车33万辆,老旧车7万辆。
2013年底,一场号称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袭击全国大部分地区,长三角更是重灾区。事实上重污染天气大范围同时出现,区域性和复合型污染特征十分明显。2014年1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式启动。协作机制运行以来,联防联控网络不断完善,深层次合作机制初步形成,长三角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2015年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2.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在全面治霾的战役中,更需要社会形成合力。
2016年1月1日,市人大修订通过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外环以内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今年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较为平缓,没有出现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而导致的瞬时峰值,改变了每逢春节必有重度空气污染的历史。也许有人说,仅靠这几天上海空气的质量不能得到根本改善。但是我们看到有30万名“平安马甲”守望街头和社区值守“禁燃”,市民中形成的“保护空气人人有责”环保理念和行动,足以为我们改善空气质量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足以为我们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了信心和希望。
水环境治理篇
水环境治理突出源头标本兼治
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水环境治理工作时指出,水环境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还在陆地上。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源头,各项措施不能就事论事,要与区域整体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上海以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和郊区分散处理相结合为原则,全面推进污水厂网建设和截污纳管,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数达到53座,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
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取得重大突破,青草沙水源地基本建成,改变了上海水源地长期主要依赖黄浦江和内河的状况。黄浦江水源地承担了全市三成市民的饮用水供应,为确保黄浦江水质,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金泽水源湖工程,计划于今年底具备通水条件。工程建成后,上海西南地区全部改从常年保持在三类水以上水质的太浦河取水,所在地区670万市民的饮用水水质将得到有效提升。
上海水网密布,数万条小河与市民日日相伴,一些河道却存在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市政放江和农业面源及畜禽养殖等五大污染类别。去年7月,市环保局从近千条市民关注的身边小河中遴选出百条小河,让专业人员与市民共同参与水质监测,通过媒体公布百条河道的水质状况及其中24条为黑臭河道治理的“一河一策”后,组织媒体跟踪报道治理推进情况。目前已有24条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完成过半,以点促面推进了本市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赢得了社会和媒体的好评。
今年前5个月,上海主要河流的259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7.8%。ⅱ~ⅲ类、ⅳ~ⅴ类水质断面的占比,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和16.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主要河流的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8%、27.1%、25.2%。
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全市已建4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59个监测断面的基础上,正在研究以“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在全面感知水环境与水处理过程的状态下,实现“水环境数据监测”、“动态监督与预警”、“水质数据对比与统计分析”、“水环境治理效能评估”等各项关键功能。
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篇
底线思维加强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曾几何时,本市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始终是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
本市把对村庄改造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村庄改造连续被纳入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以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保留的农村地区为实施区域,以保护修缮、改善环境、完善功能、保持风貌、传承历史为主要原则,在保持农村自然居住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综合环境状况。
目前,全市累计约660个村实施了村庄改造,受益农户超过38万户,这些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整治,建设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纳入市政管网、建设组团式生化污水处理设施、修缮农户三格化粪池等方式,得到了因地制宜的收集处理。其次,综合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淤塞的村沟宅河在村庄改造中得到疏浚,岸坡重新修整,水环境及面貌得到显著优化。
农民环保意识不断被唤醒。始于2002年的崇明生态岛开发,是上海生态“加法”的重要一笔。作为成功范例,崇明生态岛建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入绿色经济教材,向全球42个岛国推荐。在崇明生态立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也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为了保护眼前这片自然天堂,这里的人们与原产于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进行了十多年的斗争,不断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和鸟类栖息地优化,要将这片生态沃土还给自然。在这里已工作17个年头的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汤臣栋观察到,如今每年在崇明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近百万只次,已记录到的鸟类多达290种。
绿色发展篇
昂起绿色发展的“龙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上海多年来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上海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上海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抢占先机,积累了一定经验,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范例,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2014年,市北高新园区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现场验收。市北高新园区围绕“智慧转型、微碳零排”创建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低碳发展、污染控制、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即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显著了削减了污染排放;在楼宇生态化改造、园区精细化管理和低碳技术集成应用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被誉为“全球最清洁的火电”。按照我国最新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电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的标准已远超发达国家。但外三电厂的排放,远低于“史上最严”新国标,甚至远低于天然气发电机组的排放。能耗方面,“外三”的平均能耗水平仅为276克/千瓦时,低于发达国家最先进煤电机组的能耗。
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则在绿色建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雨污水回收利用、节约用材和绿色建筑材料利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等措施,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高效“绿色”运行。上海中心大厦获得了中国住建部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和美国绿色建筑认证委员会的leed-cs白金级认证,是全球范围内400米以上高楼中第一栋leed-cs白金级建筑,更是一幢获得中美“双认证”的最高绿色建筑。
铁腕执法治理污染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上海环保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标准规范为工具,以政策激励为引导,以技术保障为基础,以执法监管为手段”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且多个法规、标准严于全国水平,时刻践行着“最严格”三个字。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上海于2014年出台了“最严格”的《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出台了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前者在法律责任上突出“最严”,将无证排污的最高罚款金额从10万元大幅提高到50万元,明确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行刑衔接和实施单位、责任人“双罚制”等新举措;后者在排放标准上做到“最严”,在国家标准规定的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基础上,上海市地方标准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环保要求,将指标扩大到206项,标准不仅限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还增加了工艺过程控制和排放监管的要求。
上海在执法上也做到“最严格”。2015年本市环境执法部门高高举起新《环保法》这把杀手锏,痛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90件,处罚金额1.73亿元,案件数及处罚金额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34%和68%。今年以来,上海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前4个月,共查处违法案件791件、处罚金额近6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58%。
为达到“引逼结合”的效果,上海也注重发挥经济杠杆效应。2015年1月1日起,本市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大幅上调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收费标准。到2019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污收费标准将分别增加5.3倍、6.1倍、4倍和3.8倍。此外,2015年10月起本市开始试点征收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计划到2017年实现征收全覆盖。新的收费标准将使排污费逐渐与治理成本对接,倒逼企业加大治污减排投入。
环保科技篇
科技创新助力环保
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科创如何助力环境保护,是要有一批环保科技领域的专家大胆探索研究,勇于实践,拿出一整套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许多环境问题成因复杂,依靠单一手段难以解决。
黄沈发是一名业内闻名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专家,进入上海市环科院工作10年间,探究出了上海郊区的农田降雨径流、农业化肥农药施用、农村禽畜养殖的污染排放特征,揭示了上海郊区农业污染状况,以及对农村环境的影响。2009年起,黄沈发率领团队投身于本市多个重点区域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中。桃浦地区污染严重的土壤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的转型,黄沈发借鉴国外经验,大胆提出调整桃浦地区未来的开发布局,将规划的住宅、学校等敏感性用地建设在清洁的土地上,对于受污染的土壤按照“风险可控、技术可达、经济可行”的原则进行治理修复,经治理达标的土壤采取区域土方平衡,就地消纳再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修光利所在的团队,2003年即开始从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研究,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3项上海市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布工作。2015年底,由修光利牵头领衔制定、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参与制定的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不仅在指标方面严格约束企业排放污染物,也兼顾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工艺控制要求和相关的技术参考。
2007年,承担上海全市医疗废物处理的某公司,由于出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导致项目运行瘫痪,使得全市医疗废物无法得到安全处理。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落到了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常务副总经理邹庐泉肩上,邹庐泉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时间紧和国内没有可参考先例的情况下,以自主集成和创新方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医疗废物焚烧炉系统,完成了市政府交办的重要任务即全量安全处理全市所有医疗废物。
环保公众参与篇
全民共建生态宜居城市
环保事业本质上是公众事业,是一项惠及全民,也需要全民总动员的公益事业。市民的广泛参与,主动作为,已成为上海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一群家庭主妇组成了一支特别的志愿者团队。她们利用饮料盒制作生活用品;她们倡导“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让绿色走进每家每户。她们热爱绿色,希望用绿色浸润寻常生活,用绿色滋养邻里关系,用绿色熏染社区内外,她们给自己起了个响亮好记的名字:“绿主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尚艳华就是“绿主妇”的带头人。
2014年,北京万通基金会为“绿主妇”带来了厨余垃圾处理的合作项目。首批试点30余户居民,在家处理厨余垃圾,通过混合菌种发酵出来的水可用来清洁、可以当肥料。说起环保项目,尚艳华眉飞色舞:“我们每个新项目都培育一个新团队,从而培养更多骨干,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热心环保的党员志愿者吴惠隆5年来共创作1500幅漫画和顺口溜,制作了10套光盘,出版四本环保宣传手册,为宣传精神文明,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作出了贡献。如他用顺口溜帮助程家桥街道程桥二村居委会出黑板报,布置橱窗,配上漫画,倡导文明,抵制陋习。《环保法》颁布后,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执行法律法规,他反复学习新环保法,见缝插针,挤出时间搞创作,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成初稿。最近他又绘编了《宝宝讲环保》漫画、歌谣,帮助小朋友树立环保理念。他还设计了三副环保游戏棋,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环保知识,寓教于乐。
用信息公开赢得市民认同,引领社会参与,也是本市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正在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就加强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要求环保等部门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监管信息。今年从6月5日开始,本市将在环境监测信息的公开上更进一步,在原来每天发布未来24小时分时段空气质量预报的基础上,正式面向公众推出针对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预报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准确、更精细、更人性化的空气质量预报服务。
当前市环保局正在加大环保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力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保监督管理,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共同推进本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为了确保您的测评结果更准确, 我们申请您留下登录云顶集团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人工审核后通过电话回访告诉您准确的测评结果。*您的信息受 《隐私保护声明》保护
提交成功